产品展示

孙继海力挺新人:教练应尽早启用年轻人,中国女排已验证此道


在 2025 年 6 月 19 日央视《足球之夜》节目中,前国脚、青训从业者孙继海针对国足更新换代问题直言:“更好的教练员应更快发现并使用年轻人,而非仅在最后两场比赛才让他们首发。” 这一观点不仅切中中国足球的痛点,更在近期中国女排的 “青春风暴” 中得到鲜活印证。

一、孙继海的核心主张:打破 “老将依赖症”

孙继海以 U23 球员培养为例指出,若老将长期占据主力位置且缺乏竞争压力,球队将难以实现新陈代谢。他特别提到西班牙天才亚马尔 16 岁便崭露头角的案例,强调年轻球员的潜力需要通过实战机会激活。这一观点与他在 6 月 13 日访谈中 “能力决定表现” 的论断一脉相承 —— 只有在早期给予年轻人足够的锻炼空间,才能让他们在技术、心理和经验上快速成长,避免 “临阵磨枪” 的被动局面。

作为辽宁省足协副主席,孙继海近年来积极推动青训体系建设。他在大连文体旅推介活动中表示,足球的热度应转化为培养新人的动力,“让更多年轻人在赛场上找到归属感”。这种从 “输血” 到 “造血” 的转变,正是破解国足 “老将依赖症” 的关键。

二、中国女排的启示:大胆启用新人的蝴蝶效应

就在孙继海发声的同一周,中国女排主教练赵勇用实际行动诠释了 “尽早启用新人” 的价值。在 2025 年世界女排联赛中,赵勇组建的 24 人集训名单包含 8 名 20 岁以下球员,其中 16 岁二传张籽萱、16 岁副攻王奥芊等 5 位新星通过 8 场比赛站稳脚跟。张籽萱作为主力二传全程首发,传球成功率位列国际排联榜首;王奥芊替补登场 6 扣 6 中,被球迷称为 “小赵蕊蕊”。这些年轻球员不仅用亮眼数据证明了自己,更带动了全队的活力 —— 中国女排在对阵日本、意大利等强队时展现出的韧性,正是 “新人效应” 的直接体现。

赵勇的成功验证了孙继海的观点:年轻球员的可塑性和冲击力,往往能在关键战役中创造惊喜。正如孙继海所言,“能力不足的根源在于缺乏实战淬炼”,中国女排通过 “以赛代练” 的策略,让新人在高压环境下快速成长,这种模式值得国足借鉴。

三、国际足坛的镜鉴:加维们的成长密码

西班牙中场加维的崛起同样为 “尽早启用新人” 提供了教科书式案例。17 岁完成巴萨首秀的他,凭借高强度逼抢、精准传球和 “斗犬” 般的斗志,迅速成为球队核心。主教练哈维的信任让加维在 18 岁便斩获欧洲金童奖,并在世界杯上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成熟度。这种 “早用、重用、善用” 的策略,正是巴萨 “拉玛西亚模式” 的精髓,也与孙继海强调的 “发现并使用年轻人” 不谋而合。

孙继海力挺新人:教练应尽早启用年轻人,中国女排已验证此道

反观国足,过去常出现 “最后两场才用新人” 的尴尬局面。2022 年 12 强赛期间,孙继海作为助理教练时便注意到,年轻球员因缺乏前期磨合,在关键战中难以发挥应有水平。这种 “临时抱佛脚” 的做法,不仅浪费了新人的潜力,更暴露了教练团队在人才储备上的短视。

BBINGAMES官方网站

四、中国足球的破局之道:从 “临阵磨枪” 到 “系统培养”

孙继海的呼吁背后,是对中国足球青训体系和教练思维的双重反思。他在国足世预赛失利后曾指出,“盲目追求复杂战术不如培养会踢球的人”,而 “会踢球” 的前提是让年轻人在适合的环境中积累经验。这需要教练团队具备长远眼光,打破 “成绩至上” 的功利思维,将新人培养纳入战术体系的核心规划。

当前,中国足球正处于改革深水区。从孙继海的青训实践到中国女排的 “青春实验”,越来越多的案例证明:尽早启用新人不是冒险,而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。正如孙继海在解说世俱杯时感慨的,“错过哈兰德合影不可惜,错过培养下一个哈兰德才是遗憾”。唯有让更多 “亚马尔”“加维”“张籽萱” 们在赛场上绽放,中国足球才能真正迎来蜕变的曙光。